『14·17』子路曰:“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曰:未仁乎?”

2013-10-09 22:58 阅读(?)评论(0)
『14·17』子路曰:“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曰:未仁乎?”子曰: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,如其仁。”

【注释】

桓公杀公子纠:齐襄公无道,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。及无知弑襄公,管夷吾、召忽奉公子纠奔鲁。鲁人纳之,未克,小白先入,是为桓公。使鲁杀子纠而请管、召。召忽死之,管仲请囚。鲍叔牙言于桓公以为相。事见《左传》。

曰,未仁乎:上是叙述语,下是询问语,故又加一曰字。子路疑管仲忘主事雠(chóu,同仇。),不得为仁。

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:《史记》称齐桓有兵车之会三, 乘车之会六。但《左传》实有十四会。《谷梁传》又云“衣裳之会十有一”。此处之九合,究指何几次盟会言,后儒极多争论。一说:古人用三字九字多属虚数,九合仅言其屡会诸侯,不必确指是九次。一说:九当作纠,乃言其鸿合诸侯,不论其次数。今按:内外传他处,尚有言九合诸侯七合诸侯再合诸侯三合大夫之语,则此九合确有指,惟今不得其详耳。言不以兵,乃不假威力义,非谓每会无兵车。所以必著不以兵车者,乃见齐桓霸业之正。然则管仲之相桓公,不惟成其大功之为贵,而能纳于正道以成其大功之为更可贵。

如其仁:如,犹乃字,谓此即其仁矣。能不失正道而合天下,此非仁道而何?或说:如其仁为谁如管仲之仁,因言召忽死纠,何如管仲九合诸侯。今按:孔子许管仲以仁,其大义详下章,岂止较召忽为仁而已乎?今不取。

本章孔子以仁许管仲,为孔门论仁大义所关,而后儒多不深了,或乃疑此章乃属《齐论》,所谓齐人只知管仲、晏子而已。然轻薄管、晏,语出《孟子》。孔、孟立言各有当,宜分别观之,不当本《孟子》疑《论语》。

【白话译文】

子路说:“齐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为公子纠死了,管仲不死,如此,未算得是仁吧!”先生说:“桓公九次会合诸侯,并不凭仗兵车武力,都是管仲之功。这就是他的仁了。这就是他的仁了。”

〖续貂〗

另一译法:

子路道:“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,召忽自杀殉节,管仲却没有自杀。如此说来,管仲算不得有仁德吧?”孔子道:“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,没有使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,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!这就是他的仁德了!这就是他的仁德了!”

 

公子纠是公子小白(即后来的齐桓公)的哥哥,两人都是齐襄公的弟弟。襄公无道,政局混乱,二人怕受连累,小白由鲍叔牙事奉逃亡莒国,公子纠由管仲、召忽事奉逃亡鲁国。后来,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,公孙无知立为君。次年,雍廪又杀死公孙无知,齐国当时就没有国君了。在鲁庄公发兵护送公子纠要回齐国即位的时候,小白用计抢先回到齐国,立为君。接着兴兵伐鲁,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(见《左传》庄公八年、九年)。

召忽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家臣、师傅,公子纠被杀后,召忽自杀殉节,管仲却由鲍叔牙推荐归服齐桓公,并当了宰相。

孔子一向提倡“事君以忠”,那么管仲的行为比起召忽来,岂不是不忠?其人岂不是不仁?子路怀此念有此一问。

对于子路的疑问,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,依靠仁德的力量,而不是依靠武力,是值得称赞的,这就是管仲的仁德。

对于管仲是否属仁,子贡亦有此疑问。

子贡曰:“管仲非仁者与?桓公杀公子纠,不能死,又相之。”子曰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披发左衽矣。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!”(『14·18』白话翻译:子贡说:“管仲不好算是一仁者吧!齐桓公杀了公子纠,管仲非但不能为子纠死,又为桓公相。”孔子说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由他把天下匡范合一起来,人民直到今天还是受他的恩赐。若没有了管仲,我今天怕也是披发左衽的人了。哪像匹夫匹妇般,守着小信,自缢死在沟渎中,谁知道呀!”)

想起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者林则徐,1842年因禁烟而被贬流放,自西安启程赴新疆伊犁时作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:“力微任重久神疲,再竭衰庸定不支。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谪居正是君恩厚,养拙刚于戍卒宜。戏与山妻谈故事,试吟断送老头皮。”今日读之仍让人荡气回肠。

2008年3月18日,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:“为了国家的富强,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,为了让人们幸福快乐地过得更好,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学,为了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赢得应有的尊严,我愿献出我的全部心血和精力。”。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时说,改革要有新的突破,必须解放思想,解放思想需要勇气、决心和献身精神。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,如果说前者是因的话,后者就是果。他说:“5年前,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,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,就是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”

管仲、林则徐、温家宝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,仁人。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