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12·18』季康子患盗,问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“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。”

2012-09-24 05:23 阅读(?)评论(0)

『12·18』季康子患盗,问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“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。”

【注释】

不欲:欲,指贪欲。在上者贪欲,自求多财,下民化之,共相竞取。其有不聊生者,乃挺而为盗。责任仍属在上者。

虽赏之不窃: 若在上者不贪欲,务正道,民生各得其所,纵使赏之行窃,亦将不从。民之化于上,乃从其所好,不从其所令。并各有知耻自好之心,故可与为善。盗与窃亦不同。赏其行窃且不从,何论于为盗。

【白话译文】

季康子患虑鲁国多盗,求问于孔子。孔子对道:“只要你自不贪欲,纵使悬令赏民行窃,他们也不会听你的。”

〖续貂〗

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,向孔子求教。孔子说道:“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,就是奖励偷抢,他们也不会干。”

辨析:

盗dào,会意。甲骨文字形意思是: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(xián),存心不善。本义:盗窃,偷东西。后又指偷或抢东西的人。 

窃货曰盗。——《荀子·修身》 

君子不为盗,贤人不为窃。――《庄子·山水》 

窃人之财犹谓之盗。――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 

盗器为奸。――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 

盗名不如盗货。――《荀子·不苟》 

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。――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 

齐国人善盗乎?――《晏子春秋·内篇杂下》

遂共盗而残之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
盗贼亭武起,问谁多穷民。——李商隐《行次西郊作一百韵》

又如:偷盗(偷窃);盗跖下惠(跖和柳下惠,两人虽是兄弟,但跖被诬为大盗,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);盗名(偷取美名);盗贼。

 

窃:qiè,会意。从米,以米为穴,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。本义:偷窃。

盗自穴中出曰窃。——《说文》 

敝舆而欲窃之。——《墨子·公输》 

凡窃木者有刑罚。——《周礼·山虞》 

小臣窃。——《礼记·礼运》 

相窃妻妾。——《诗·桑中序》 

乃攘窃神祇之牺牲牲用。——《书·微子》

窃国者为诸侯。——《庄子·胠箧》

奸臣窃命。——陆机《辩亡论上》 

又如:窃窥(偷看);失窃(财物被人偷走);偷窃(盗窃。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);窃宝;窃铁(偷取斧钺);窃药(偷药);窃食(偷吃);窃誉(窃取声名);窃政(窃取政权);窃食(窃取俸禄);窃柄(窃夺权柄);剽窃(抄袭窃取)。

今日之盗与窃,几乎没有区别了,所区别者是一些俗语的沿袭吧。但有以上的解释,还是能够感觉到这二字的区别,盗比窃更可恶,尤其是盗的甲骨文字形意思,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(xián),器皿只是一个代表,意为看见人家有好东西,就存心不善,进而窃取之之意,有了这层意思,又发展出了抢劫的意思。窃是暗地里背着主人拿,抢却是当面拿,抢劫的性质更恶劣。所以,即便是今日之法律,对抢劫罪和盗窃罪的量刑也是不一样的,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案例,抢了几块钱,就被判了刑,道理正在于此。

盗有了抢劫的意思,又发展了抢劫的人就叫盗。所以盗比窃的意思更丰富,就算只说动词的含义,发展起来,仔细想想,盗有轰轰烈烈,明火执仗地窃的感觉,窃却总是让人有偷偷摸摸、不见阳光的感觉,正如那藏在米穴里面偷偷吃米的小虫一样。如江洋大盗、欺世盗名、窃国大盗、小偷大盗等,读者可细细体会。

本章,季康子患虑鲁国多盗,求问于孔子。此盗者当是既有明火执仗的抢劫犯,又有偷偷摸摸暗地里偷东西的小偷,这两种行为就像传染病一样,也传染。胆大的就去抢,胆小的只会偷,但都是看着人家的东西好,想把人家的东西据为己有,这种人很多时怎么办?季康子作为实际掌控着鲁国政权的大夫,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,故有此一问。

孔子曾经说过:“听讼,吾犹人也。必也使无讼乎。” (『12·13』孔子说:“若论听讼,我也和人差不多呀!必然要能使人不兴讼才好吧!”)此时,孔子听到季康子问题,我想象这句话没准就是孔子想和季康子先说而未说的。要想打击这些盗,那些常规的方法围剿啊、抓捕啊,我是不用教你的,我们想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?何以天下如此多盗呢?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呢?这是孔子要教育季康子的,所以,孔子对曰:“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。” “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,就是奖励偷抢,他们也不会干。”老百姓是非常善良、纯净的,您给他们做出什么样的榜样,他们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,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风,必偃。”(『12·19』“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,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。风向哪边吹,草向哪边倒。”)作为领导者,你若是贪求财货,制定法律明目张胆地去抢,那么老百姓就会违背法律地去偷、去抢;你若是不贪求太多的财货,就算是奖励偷抢,他们也不会去偷抢。老百姓是非常驯服的,自古以来官逼民反,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有几个不是逼上梁山的?!

这也正如《大学》所言:“《诗》云:‘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仪鉴于殷,峻命不易。’道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。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。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”(白话译文:“《诗经》上说: ‘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,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。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,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’这就是说,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,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。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。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,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,有土地才会有财富,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。德是根本,财是枝末。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,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,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。所以,君王聚财敛货,民心就会失散;君王散财于民,民心就会聚在一起。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,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;财货来路不明不白,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。)

本章的对话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后,孔子的思想更加成熟,而季康子作为一个年轻的执政者问政(患盗)于孔子,孔子的回答实在是非常精妙、意蕴深长的,既就事而论事,也有教育其如何为政、做人的含义……

读者自详之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2-09-26 05:23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