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3.15』或曰:“孰谓鄹(zōu)人之子知礼乎?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子闻之,曰:“是礼也?”

2012-05-01 23:05 阅读(?)评论(0)
『3.15』子入太庙,每事问。或曰:“孰谓鄹(zōu)人之子知礼乎?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子闻之,曰:“是礼也?”

【注释】

子入太庙:太庙,鲁祭周公之庙。时孔子当在青年,始仕于鲁,得入太庙助祭。

每事问:祭事中礼乐仪式,乃及礼器所陈,孔子每事必问,若皆不知。

孰谓鄹人之子知礼:鄹,鲁小邑,孔子父叔梁纥(hé)尝为鄹邑大夫,孔子生于此。字或作陬。鄹人之子,不仅指其少年,亦轻视之辞。时孔子已先有知礼之名,而于太庙中种种礼器仪文皆若不知,故或人疑之。

子闻之:事后孔子闻此或人之语。

是礼也:此也字通作邪,乃疑问辞。孔子非不知鲁太庙中之种种礼器与仪文,然此等多属僭礼,有不当陈设举行于侯国之庙者。如雍之歌不当奏于三家之堂,而三家奏之以彻祭。有人知其非礼,不欲明斥之,乃伪若不知,问适所歌者何诗。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,事正类此。此乃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之讽刺与抗议。浅人不识,疑孔子不知礼,孔子亦不明辨,只反问此礼邪?孔子非不知此种种礼,特谓此种种礼不当在鲁之太庙中。每事问,冀人有所省悟。旧注“是礼也”三字为正面自述语,谓此乃孔子敬谨自谦,知而犹问,即此是礼。两说相较,所辨只在一也字之正反语气上,而孔子在当时之神情意态,判若两人。昔人谓读书贵能识字,洵不虚矣。

本章记孔子少年时初进鲁太庙一番神情意态,而孔子当时之学养与其抱负,亦皆透彻呈现,活跃在眼前。学者须通读《论语》全书而善自体会之,庶可更深领略此一章神味之深厚。

【白话译文】

孔子初进太庙,遇事辄问。或人说:“哪个人说这一位鄹邑的年轻人知礼呀?他跑进太庙,什么事都要问。”孔子听到了,说:“那些就算是礼吗?”

〖续貂〗

孔子最终成为礼的专家,最懂得礼,也是最有权威来讲礼的,然“子入太庙每事问”,何也?初读论语时,以为此乃孔子自谦之辞。今以反问解之,此说固然没什么毛病,且更觉子之反诘“是礼耶?”更显圣人风度。

但不知子入太庙为何时,如在少年时,恐怕仍以自谦之辞为当。如其三十、四十以后而入太庙,反问可也。

窃以为子入太庙之时,应仅只是小有名气,从或有人问“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?”的语气上感受,此时孔子恐怕只是知名但不很知名,达不到“大哉孔子”的地步。此时人们提起孔子还是说他是叔梁纥的儿子,中国人提起某人,往往往其近亲有名气的人身上靠,如张经理之子,王主席之父,这道理古今相同,孔子的父亲好歹是个将军,孔子就会被称作鄹人之子,待到孔子名气大了,其父如果还活着,要是有人介绍其父时,恐怕就会说这是孔丘之父了。

孔子年少之时,对礼应是最花力气的。然要成为一方面的专家,必要付出非比常人的努力,“每事问”可以是对一切细微之处的详查,亦可以确证其所学若何。

今天,在工作、学习、生活之中,孔子自谦的态度仍是值得学习的。知道的不一定不用去问,或许还有你自以为知道而实际是错误的东西,有些问题碰到了专家,不妨在专家那里求证一下。

足以自信,足以正确,亦有向别人请教的道理,看你怎么应用。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2-05-05 22:29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